港商到大灣區覓商機,最屬意深圳

一項調查顯示,港商最感興趣的大灣區城市,頭三名分別是深圳、廣州和東莞。調查亦發現,受訪港商在大灣區開展內銷業務亦面對低價競爭、不諳內地法規及客戶信貸問題等三大挑戰。

香港信保局與貿發局首度聯合向413家已經或有意開展大灣區內銷業務的香港貿易商和製造商進行問卷調查。調查發現,港商最感興趣的大灣區城市包括深圳(73.8%)、廣州(68.8%)和東莞(43.6%)。

港商主要計劃在大灣區銷售在內地自行生產或採購的產品,及進口從外地採購的產品,以進一步拓展內銷市場。

至於銷售渠道,最多港商選擇銷售予內地的進口商或批發商(48.2%),其後是選擇其他企業對企業渠道,也有接近四成通過網站或第三方平台銷售給內地消費者。

面臨不諳內地法規等挑戰

面臨的挑戰方面,受訪企業表示,主要是內地市場充斥低價產品(36.8%),與不熟悉內地的法律法規、產品標準(35.8%)等。

此外,港商也提到缺乏內地客戶信貸背景資料(25.9%)、缺乏資金開拓內地市場(23.5%)、放帳風險高(22%)等融資及客戶信貸問題。

在管理內銷的應收帳款方面,與內地的商業習慣不同,最多港商要求買方預付貨款(57.9%),選擇自行承擔風險(43.6%),也有部分港商會購買信用保險(14%)。

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劉會平(左)及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總監趙民忠。

在應對挑戰方面,企業需要尋求與內地市場對接的市場推廣活動尋找買家(33.2%)、市場營銷策略供開發大灣區或廣東省市場(31.5%)等服務,並且需要融資及風險管理等多種服務支援。

大灣區是拓展內銷最佳跳板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總監趙民忠表示,世界各地,包括香港及內地正走向復常,經貿活動陸續重啟;同時面對不明朗的歐美海外市場,內銷市場相信可為港商提供出路,而大灣區正是最佳跳板。

新華社圖

香港貿發局副總裁劉會平表示,該項研究進一步了解港商在發展大灣區市場的痛點和需求,而貿發局一直致力協助業界把握大灣區機遇,旗下GoGBA「灣區經貿通」數字平台推出一年多以來,瀏覽量已超過59萬人次,可見商界對大灣區商機抱有濃厚興趣。

【商報時評】放眼大灣區 放膽拓商機

香港要加大發展,內地特別是大灣區正是機遇所在。貿發局和信保局昨公布的調查顯示,大多數港企均有北上拓展業務,並希望直接拓展內銷商機;即使港企擁有大量優勢,但也面對不少挑戰。有關方面既要進一步優化政策便利營商,港企本身亦要更多放眼大灣區、放膽拓商機。

調查從貿發局的專有企業數據庫裏隨機抽樣,成功訪問了413家有從事貿易及製造活動的港企,有近七成受訪企業都有銷售給內地買家,當中九成有銷售予大灣區內地九市,若以平均銷售金額比例計算,內地、海外、本地買家各佔三分之一,足證內地市場對港企的重要程度。港企主要通過B2B(企業對企業)的模式拓展大灣區市場,例如銷售予內地進口商、批發商或其他第三方平台等,只有一成多已開始利用電子商務、網絡應用進行直銷,但約三分之二均考慮在未來採此模式,反映港商亟欲直接挖掘灣區商機。背後原因,包括港企缺乏資金開拓內地市場,以及缺乏內地客戶信貸背景資料、面對放帳風險高等問題。事實上,只有14%港商會購買信用保險,近半選擇自行承擔收帳風險,只有不足六成要求買方預付貨款。就此,貿發局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港商可更充分地利用香港優勢、了解內地營商環境及大灣區各市的差異、認識內地商業習慣管控風險、加強市場推廣構建銷售網絡和應用創新解決方案加強電子商務應用等。

香港作為國家重要的對外窗口,經貿交往一直頻繁,但當中亦因制度差異而衍生問題。今次貿發局和信保局的調查,為兩地締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帶來積極意義,既肯定了港商的北上需求,亦找出阻力所在並提供多項建議,特別是把握好疫後經濟重啟的機遇。

有兩點必須釐清。其一,「一國兩制」意味兩地存在差異,但兩地差異正是香港優勢所在,港企在內地及大灣區皆可扮演錯位發展功能。調查顯示,港企抱怨內地充斥低價產品是項挑戰,但同一時間,港企也認同香港品牌或產品在內地擁有良好聲譽,「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港資廠商製造」(Made by Hong Kong)、「香港設計」(Design by Hong Kong)皆然,以及善於引進外國優質或潮流產品。換言之,所謂缺點絕對也是優點,關鍵在於港企能否把握及發揮優勢。

不必諱言,今日港企在內地所面對的挑戰與困難,不會比回歸之前低,但當年都有大量成功個案;回歸以後,國家惠港措施好戲連場,由CEPA打開大門小門,到打造前海、橫琴、南沙及河套合作區,以至高質量建設大灣區,皆為港企創造無限商機。兩地政府宜繼續加強合作、拆牆鬆綁,扮演好促進者和推廣者等角色,說好灣區故事,投放資源為港企北上提供更多資訊及指引,包括完善和普及信用平台。另方面,港企也要主動積極抓緊商機,明白並發揚自身優勢,切忌錯失眼前機遇。

對於今次調查結果,不能停留在「得個知字」層面,當局既要對症下藥便利營商,港企之間亦要看到大潮、順應大潮、趕上大潮,北拓不要執輸落後。

转载自: “香港商报” 公众号

原文發表于:2022-12-07

原创:商報君

作者: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